甘棠箐旧石器遗址位于玉溪市江川县路居镇上坝行政村龙潭村。遗址于1984年发现,1986年6月、1988年9月及1989年2月,考古专家多次到该遗址调查、勘探,采集到大量动物化石及少量石制品,根据该遗址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及石器特征,研究人员初步认为该遗址的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1989年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和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2004年至2005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人员对甘棠箐1989年发掘出土标本进行了整理研究。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江川县文物管理所对甘棠箐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
发掘的两探方航拍照
放飞无人机行航拍
用RTK测量
发掘重视遗物的空间分布情况和埋藏学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尤为重视遗址的地层堆积情况,注重堆积物在成因和性质方面,以及所包含的遗物在时间框架内的变化和特点,在发掘过程中,地层划分完全以地层堆积的变化为标准,各地层堆积内部根据发掘者的需要来划分水平层进行发掘。在每一个水平层中又在平面将探方分为四个等分区域,以便记录收集标本。发掘中运用了考古工地数字化管理系统、ATK测量技术、无人机航拍、三维建模、记录每件标本的产状等新的考古技术手段,注意各类科学检测样品的采集,开展地质学、埋藏学、环境学、年代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选取土样进行了筛选和浮选,增强了发掘工作的科学性。
采集环境样品
采集光释光测年样品
在T1探方南剖面采集环境样品后留下的沟槽
T2探方第16层第6水平层发掘后
发掘面积50平方米,发掘深度平均为6米左右,共清理地层堆积20层,其中15-18层为文化层,文化层平均厚度2.5米,出土编号标本2088件,标本主要包含有特征明显的石制品、骨器、木制品、保存较完整有鉴定意义的化石等。收集品数万件,主要有石制品断片、断块、碎屑,碎骨,植物种子等。发现火塘一处,采集了烧碳样品和烧木。此外还采集环境分析样品72份,光释光测年样品10份,铀系和电子自旋测年样品数份。
收集标本并记录标本产状
探方中编号的石制品及化石
通过发掘有如下初步认识和收获:
1、本次发掘出露了序列完整地层堆积,地层剖面连续且清晰,为我国西南地区更新世阶段难能可贵的地层剖面,为其他地区更新世遗址的对比研究树立了一个重要标尺。
2、弄清了文化层在遗址地层堆积中的位置,共有四层,平均厚度达2.5米, 出土了丰富的文化遗物和其它材料,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石制品的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断块、残片等,石器的类型包括刮削器、凹缺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锤等,其中以刮削器占绝对主体。石制品的岩性包括燧石、石英、玛瑙、硅质岩、硅质灰岩、石英岩、花岗岩、砂岩等。遗址地层文化堆积中,发现了性质差别较大的两套文化:下层文化石制品尺寸较大,以锤击制品为主流,修理痕迹清晰的各类刮削器、锤击石核、锤击石片、中型断块为主要类型,石制品的岩性构成也极为丰富;上层文化层出土的石制品尺寸相对较小,石制品的岩性构成相对较为单一,石制品的类型主要以小型断块为主,刮削器等石器仅有零星发现,也极少见到痕迹清晰的石核和石片,石制品可能主要以砸击制品为主。两套文化是否有较大的时代差异,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4、发掘还出土了大量的骨制品和有人工修理痕迹的木制品,丰富了该遗址以石器文化为主的文化面貌,表现出古人类生产工具的多样性。
5、本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化石,动物化石的种属较为丰富,初步鉴定有水鹿、轴鹿、湖麂、赤麂、牛、犀、剑齿象、猕猴、竹鼠、龟等,动物化石标本保存较为完整。此外还筛选出了大量挑选啮齿类化石的样品,为研究遗址年代、更新世阶段古生物演化和古环境的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
6、发掘收集了大量的植物种子、植物树干、树枝等植物遗存,采集了环境分析样品,为复原该地区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提供了可靠的佐证。
7、在各地层都采集了釉系法测年、电子自旋共振测年(ESR)等测年样品,在文化层及其上、下地层中采集了光释光样品。这些样品的测定对遗址年代的确定具有重大意义。
现场挑选标本
取浮选土样
浮选样品
江川甘棠箐遗址是一处重要的早更新世旧石器旷野遗址,文化层堆积较厚,遗物丰富,对研究我国旧石器文化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此次发掘运用了数字考古方法和技术,开展了地质学、埋藏学、环境学、年代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能够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入地揭示甘棠箐遗址的整体文化面貌,对1989年发掘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为云南旧石器文化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材料。
用水筛法筛选土样
文化层出露的化石
遗址中出土的石核
遗址中出土的刮削器
遗址中出土的骨器
遗址中出土的湖麂角标本
遗址中出土的轴鹿角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