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洪娜咪囡遗址
发布时间:2013-11-20     阅读数:13936次    来源:原创
分享:

娜咪囡遗址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景哈乡土鲁村巴勒村民小组北偏西30°的1.7公里处,为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洞穴遗址。

1996年,我所主持对该洞穴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发现娜咪囡洞穴为那米那罗歌山脊之西断层陡崖底阶地后缘山腰处从北向南溶洞群4个大洞的第3个洞穴,洞口朝正西向,由一块坍塌的三角状巨石靠北壁把大部分洞口阻塞而形成一个正三角状裂隙式洞口,使得现存洞口很隐秘。洞穴向东延伸,形如略扁的钟状,洞穴内部面积约300平方米。

1997年11月至1998年1月我所主持对娜咪囡洞穴遗址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4平方米。在逐层揭露的同时采用干筛法,较完整地获得了文化层中的大量的各种丰富的动植物遗存和文化遗物、遗迹。

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对娜咪囡洞穴遗址靠西位置剖面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5平方米;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又对第一次发掘的剖面重新进行了细致的清理。全部发掘物均经过干筛,分选的收集物除大量石、骨、角、蚌制品及少量陶片外,还包括大量植物种子、植物碎片、无脊椎动物(螺类、蚌类)以及脊椎动物(鱼、两栖、爬行、哺乳类)骨骼。第二次发掘取得重大发掘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洞穴靠西位置清理出厚达6米多的地层剖面,在原地层划分序列的基础之上,在原来6大文化层之下又划分出103个小层,使该遗址的地层剖面更加完整和系统,在精确的埋藏学考古记录下可以建立高精度的文化层年表。

第二,发现了一批丰富的文化遗物,包括石器5000余件,动物化石20000余件。这批石制品中包括有一批学术价值非常重大的文化遗物,包括早期的陶器残片,时代较早的研磨器,具有和平工业特征的以一种特殊的“不定型化”技术加工的石器等,对进一步“操作链”分析(或称剥片程序分析),能更详细地揭示史前人类在石器打制过程中运用的技术知识和技能, 也能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史前人类的技术行为。

第三,发现了若干结构完整,保存状况良好,学术意义非常重要的遗迹现象,包括火塘、灰烬层等遗迹现象,还发现沟、坑等目前还用途不明的遗迹现象。揭露众多用火遗迹,对复原热处理各类石、骨、角、陶等工具有着重要意义。

第四,采集了大量的可供各种科学手段检测的样品,系统和随机采集沉积土样土壤微结构59个、NPP非孢粉类植物样29个、孢粉样233个;测年碳样215个;浮选土样106个。这些用科学方法采取的样品为我们对该遗址展开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其学术意义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遗址文化层年代跨度大约在22000-10000年间,说明其是澜沧江中下游连接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关键纽带区域的重要遗址,也是全球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最佳遗址之一。

二、遗址处于中国和缅甸的边境地带,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无疑为研究和探索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史前时代人群的迁徙和扩散,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提供重要的线索。

三、遗址文化堆积较厚,地层剖面完整、系统和相对连续,其剖面在精确的地层划分和考古埋藏学记录下可以建立高精度的文化地层年代构架,为东亚及东南亚地区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阶段的考古学研究树立了一个系统的地层年代学标尺。

四、遗址的文化遗存丰富、遗物数量较多,从显示出的广谱经济的文化面貌看,为探索新石器文化起源、农业起源以及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阶段人类的生存方式、行为特点和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五,第二次发掘采集了大量的可供各种科学手段检测的样品,这些样品在行将建立的新的年代构架下为我们对该遗址展开多学科、多角度的系统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娜咪囡洞穴远景

发掘现场

西壁剖面

6号灰堆

石制品标本

骨片标本

蚌标本

最原始的杵臼

下一篇:富源大河遗址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Copyright 202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滇ICP备19004953号-2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578号

友情链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