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峰山古建筑群位于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普淜镇天峰山,坐南朝北,文物建筑包含玉皇阁、老君殿、灵宫殿、土主庙、观音殿、药王殿、功德坊、三天门等八个主要建筑,分两组轴线进行布局,第一组轴线上分布有照壁、灵官殿、老君殿,第二组轴线分布有三天门、功德坊、玉皇阁,两组轴线两旁分别设置了药王殿、观音殿、土主殿、厢房等附属用房。高大石墙环绕成院,占地约8500平方米。虽然经过多次的重修、维修,但均保持了始建时的总体建筑布局和建筑形制。2019年10月,天峰山古建筑群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峰山古建筑群全貌
天峰山古建筑群采用大量红砂石进行装饰,石雕造型奇巧,刻工精细,奔放大气,细腻精巧,形神兼备。根据石材特点展开构思,因材施艺,依色取俏,将时代风采与艺术抒情的意境凝结在石头上,使天峰山石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惟妙惟肖的人物、蹲狮、龙柱等石雕,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动静结合,跃然石上。功德坊有竖匾“擎天柱石”四字,门旁的四柱,前两柱为滚龙圆柱,柱础为石狮,后两柱为方柱,柱础为大象,前狮(思)后象(想)的石雕,别具一格,活灵活现。四柱的设计一是使建筑日久不变形,不龟裂,不影响其承重的能力;二是前狮(思)后象(想)的结构,给人一种隐隐的警示:“遇事要前思后想”,有丰富的底蕴文化;三是给建筑增加了艺术美感。上书对联:“问仙山古来如一太极,瞻杰阁高处御九重天”、 “高峰建仙阁使宇内风流人物似驾祥云终有歇息地,低岭安灵阶宜普天文澜骚客如踏彩霞始得上天梯”,书法谨严浑厚,苍劲飘逸,道出了天峰山的中心位置和惊险。
天峰山古建筑群中玉皇阁、功德坊、老君殿、灵官殿屋面为民国时期修缮,采用了花琉璃的屋面做法。玉皇阁两层屋面满铺黄绿相间的花色琉璃瓦;功德坊为不对称屋顶设计,前檐青瓦、后檐黄绿相间花色琉璃;老君殿屋脊采用黄绿相间花色琉璃瓦,其余屋面用青瓦铺设;灵官殿后檐靠檐口侧黄绿相间花色琉璃瓦铺设成波浪形,屋脊也铺设花色琉璃瓦,屋面形式丰富,具有浓郁的当地特色。
功德坊
玉皇阁
天峰山古建筑群建于天峰山山顶,建筑与森林和谐共生,依托自然环境营造人居精神家园,建筑四周石砌高大的墙,对古建筑群的防风、防火起到了重要作用,降低了自然因素对建筑的破坏,是建筑群完整性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其石雕装饰是一代石雕艺人创造的民族优秀文化,是有生命、有灵魂的艺术,是一种具有雕刻语言的石文化,其丰富的文化积淀使天峰山更具神采。
天峰山古建筑群还是滇西彝族地区重要的道教正一派最重要道场,乾隆57年(1792)《尝思人文丕振端頼》碑记载了道教文化在彝族地区的强大影响力。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老君圣诞”形成了“天峰山歌会”的传统,并入选云南省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天峰山彝族歌舞乐展示与正一派道教洞经宗教活动相得益彰,对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寺观建设有积极的现实社会意义。天峰山古建筑群作为特定时期、特定地域内人群生产、生活遗留下的物质遗存,能为延续至今的文明提供特殊的佐证。
由于天峰山古建筑群年久失修,存在不同程度安全隐患亟待修缮,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云南省2022年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项目(不含安防消防防雷)计划的批复》,我所编制了勘察设计方案,勘察设计方案于2022年9月20日由云南省文物局审批通过。
受损窗户
台基受潮长苔藓、霉菌
为了对现存状况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勘察阶段采用了现场人工测绘、三维扫描仪和无人机航拍。经过勘察,天峰山古建筑群文物安全和风貌保存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进行修缮。
自然因素。周边区域地震活动频繁,建筑长年遭受风雨、暴晒等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使整体建筑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坏。台基潮湿长苔藓、霉菌;地面龟裂、缺损;梁架歪闪、开裂、糟朽;墙体抹灰层脱落、起皮、空鼓、污染严重;门窗破损、无法正常开启、缺失;瓦垄灰脱落,屋面漏雨。
人为因素。天峰山玉皇阁老君殿建筑群多为木结构,并作为宗教场所使用,人员密集,香客众多,火险隐患等存在安全风险。地面被后期改造为水泥砂浆或瓷砖地面;墙体受香火影响污染严重;下碱为水泥抹面;屋顶被后期不当维修改造为琉璃瓦屋面。
根据现状勘察情况,按照文物保护原则对天峰山古建筑群进行修缮,消除现存的主要病害残损及安全隐患,对改造、受损、失存的风貌进行有依据恢复。重点修缮内容如下: 揭顶修缮漏雨屋面,更换糟朽椽子,重新铺瓦;恢复青砖铺地,修复破损地面;清除台基苔藓、霉菌;打牮拨正歪闪梁架,嵌补开裂木构件,重做地仗油饰;清除墙体现有抹灰层,重新抹灰。维修时尽量保存原有结构、构件,对构造刚度不良之处,修复后达到结构坚固、外貌古朴、内部功能分布合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