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江北遗址位于晋宁区晋城镇古城村北,海宝山山脚下,西距滇池东南岸约1.2公里,北距海宝山遗址约300米。遗址于2008年在“滇池区域史前聚落形态考古调查”项目中发现。为配合“七彩云南·古滇文化旅游名城”项目建设,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我所主持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发掘共布设探方41个,正南北方向,其中10×10米规格的探方39个,5×10米规格的探方2个,发掘面积共计4000平方米。发掘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充分运用考古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记录、归档资料;使用三维建模技术绘制遗迹图;使用无人机低空航拍获取遗址的航片资料;系统采集环境样品及浮选土样;根据安江北遗址地下水位较高的特点在发掘区外围及每一个探方内开挖排水沟;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与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作采集测年及环境样品;举办公众考古宣讲与展示活动,宣传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知识。
安江北遗址出土动物骨骼
安江北遗址地层扰动较为严重,堆积不连续,根据地层堆积的连续性将遗址分为三区,一区为发掘区南部及东西部,二区为发掘区中部,三区为发掘区北部。文化层堆积厚0.8米-2.6米,分为12层,共23亚层。三个区之间的地层堆积对应关系不尽相同。
本次发掘清理的遗迹编号124个,集中在二区和三区,类型主要有沟、灰坑、螺壳坑、柱洞等,其中沟的数量最多,编号55条,其次为灰坑,编号24个,其余遗迹螺壳坑3个、柱洞42个。
沟的数量最多,且走向多一致,一条沟横跨若干个探方,或延伸至发掘区以外,基本呈西北至东南向,少量呈南北向,一般堆积较浅。G17,位于探方TN10E8北部,开口于第⑪a层下,打破第⑪b、⑫层,在探方范围内的平面呈不规则长条形,东端延伸至发掘区外。坑口边缘状态明显,剖面略呈半圆形,坑壁内收,坑底为圜底。坑内填土为灰黑色黏土夹杂少量棕黄色沙土颗粒,土质紧密,未发现人工遗物。
灰坑平面圆形或不规则形,内含碎陶片、动物骨等遗物,多为垃圾坑。H4位于探方TN11E13北部,小部分压于北隔梁下,开口于⑥c层下,打破第⑪层、⑫b层。平面形状近椭圆形,剖面为筒形,坑底为平底。坑内填土灰黑色黏性土夹细碎螺壳及小石块,填土内包含少量炭屑,坑内填土中出土两件陶罐,可修复,一件夹砂红陶罐,一件为灰陶罐。
安江北遗址分区示意图
螺壳坑数量较少,仅发现3个,集中于发掘区的中西部,螺壳坑平面形状不甚规整,堆积较浅,坑内为大量螺壳,螺壳坑的性质应该同样为垃圾坑,但包含物比较单一,可能为一次性形成。LKK3位于TN12E12西南角,开口于⑥b层下,打破⑦a、⑦c、⑧层,平面形状近圆形,剖面呈半圆形,坑壁内收,坑底较平。坑内为大量完整的大螺壳中夹杂少量黄褐色黏土,含少量红烧土颗粒。并包含少量夹砂陶片。
安江北遗址发现少量的柱洞,集中于遗址的北部,但大多数排列无规律,无法构成明确的房址。柱洞平面形状多为圆形或不规则性,深浅不一,仅探方TN13E11内发现若干个柱洞,基本呈两条直线排列。探方TN13E11内柱洞编号DZ25-ZD42,其中ZD42、ZD25、ZD27、ZD29、ZD31、ZD33排列基本呈一条直线,ZD41、ZD26、ZD28、ZD30、ZD32、ZD35排列基本呈一条直线,且两排柱洞平行排列,呈东西向,柱洞平面形状圆形或不规则形,柱洞内填土基本一致,为红褐色黏土,土质较疏松,直径(宽度)24.2-81.6厘米,深度23.3-52.8厘米,两排柱洞之间的距离65-92厘米,其中ZD41、ZD42、ZD25、ZD27底部有小石块,这两排柱洞周围未发现与之相关的其他遗迹,推测该处遗迹应为原某建筑遗址的残存部分。
安江北遗址湿筛
安江北遗址出土陶器、石器、动物骨、玛瑙石等类型遗物320余箱 ,采集浮选土样、植硅体土样、炭样等各类检测样品500余份。
根据出土器物特征,安江北遗址的地层堆积可分为明清时期和滇文化时期。明清时期地层又可分为早、晚两段。明清时期晚段文化层为红褐色粘土,出土遗物有少量的青花瓷片、酱釉瓷片、泥质灰陶片、瓦片等。该层堆积在整个安江北遗址发掘区均有分布;明清时期早段文化层为螺壳夹褐色粘土堆积,螺壳大多较为破碎,出土遗物除了有瓷片、瓦片等,还有滇文化时期的夹砂红陶片,为滇文化堆积被明清时期人类活动扰动所形成。该时段堆积主要分布于发掘区的二区和三区。
滇文化时期地层为分为螺壳堆积和细碎的角砾层堆积,集中分布于发掘区的三区。滇文化时期遗物以典型的夹砂红陶和灰陶为主,器型有同心圆纹盘、子母口小钵、小浅盘、高领罐、陶纺轮等;角砾层内几乎不包含任何陶片等人工遗物。角砾层中湿筛出较多玛瑙石碎粒,大多没有明显的加工痕迹。需要进一步分拣及微痕分析。遗址最底部为湖相自然沉积。
滇文化时期陶片
各地层均有少量动物骨出土,经过初步鉴定,动物种类有黄牛、水牛、猪、羊、狗、马鹿、鹿科、猫科、以及中、大型哺乳动物。
安江北遗址地层堆积被破坏的比较严重,地层不连续,且在明清时期人类对螺壳堆积扰动较大。发现的早期遗物以夹砂红陶和灰陶为主,器型有同心圆纹盘、子母口小钵、小浅盘、高领罐等,是典型的滇文化时期遗物。发现的柱洞应该与早期聚落遗迹相关,角砾层中湿筛出较多玛瑙石碎粒,大多没有明显的加工痕迹。需要进一步分拣及微痕分析。
由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根据采集的1个剖面(2020YJATN4E13南壁)共20个样品地层内出土的木炭、朽木或动物骨的测年结果显示②、③层为清代(距今300-400年),④、⑤层为明代(距今约600年),⑥a层为滇文化时期距今约2200年(西汉初)⑥a层以下为距今2.8-4.7万年之间的湖相自然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