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名字的由来(5月)
发布时间:2019-06-13     阅读数:13652次    来源:本站原创
分享:

  朱忠华


滇池和洱海是云南两个重要的湖泊,分别代表了云南不同历史阶段上的文化中心。滇池区域孕育了繁盛的滇文化,蜀汉两晋时期为南中大姓爨氏所据,南诏时期成为“东都”,元代以来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洱海区域则先是盘踞着与滇相抗衡的昆明人,随后又成为南诏、大理国的京畿之地,近代以来也一直是滇西片区的中心。

洱海区域有悠久的史前文化,但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巂、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汉书·地理志》又载:“葉榆,葉榆泽在东”。楪榆,也称葉榆、叶榆。汉代称洱海为叶榆泽,叶榆为洱海西岸治所地名,洱海周边生活着昆明人。

汉武帝派使者欲通身毒道,无奈“昆明之属无君长,善盗寇,辄杀略汉使”。汉武帝“元狩三年秋,发谪吏穿昆明池”(注曰:汉使求身毒国,而为昆明所闭,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汉书》将依照洱海开凿的人工湖称为“昆明池”,部分晚期文献则将洱海称为“昆渳池”,万历《云南通志》谓西洱河“《水经》一名叶榆水,《通典》一名昆渳池(《通典》实无此记载)”。

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尚有“叶榆”称谓。唐代时将“昆明”记作“昆弥”“昆渳”,以“渳河”“洱河”称洱海。《新唐书·南蛮传》载“爨蛮西有昆明蛮,一曰昆弥,以西洱河为境,即叶榆河也”。《新唐书·南诏传》载“(皮罗阁)又以破渳蛮功,驰遣中人册为云南王”,渳蛮即西洱河蛮。《资治通鉴》开元二十六年九月曰“会有破渳河蛮之功”,已出现“渳河”名称。“昆明”写作“昆弥”,“弥”“渳”相通,“渳”又写作“洱”,出现了“洱河”的称呼,由此汉代的楪榆泽变成了唐代的洱河,“洱”字来源于战国西汉时期盘踞在这里的昆明人。洱海北面的主要河流弥苴河,南诏图传、万历《云南通志》均称为弥苴佉江。“苴佉”疑为“佉苴”,《蛮书》载“谓腰带曰‘佉苴'”,推测“弥苴佉”的意思即将弥苴河视为弥河的腰带。

唐代“洱河”也写作“二河”,南诏德化碑谓“二河既宅,五诏已平”。《新唐书·南蛮传》载“贞观二十二年,西洱河大首领杨同外、东洱河大首领杨敛、松外首领蒙羽皆入朝,授官帙”。方国瑜先生认为,西洱河是指洱河之西境,东洱河是指洱河之东境,“二河”即指东洱河及西洱河之境。德化碑“二河”之称极为准确。东洱河事迹较少,鲜被提及;西洱河事迹较多,见诸文献较多,以至于“西洱河”成为洱河及洱河区域的泛称。也有将“西洱河”记为“西二河”者,此“西二河”实为“西洱河”之异写,如《隋书》史万岁传载“渡西二河,入渠滥川”。

南诏中兴二年图传有洱河图,文字题记曰:“西洱河者,西河如耳,即大海之耳也。主风声,扶桑影照其中,以种瑞木,遵行五常,乃压耳声也。二者,河神有金鱼、金螺也。金鱼白头,额上有轮。蒙毒蛇绕之,居之左右,分为二耳也。而奠祭之,谓息灾难也”。此说突兀,较难理解,方国瑜先生认为有附会之嫌。

“洱海”的称呼广泛出现于明代,《明史·地理志》太和府太和县条目载“东有西洱河,一名洱海”。明代以后也多以洱海称之,西洱河则专指洱海出水河流。


参考文献: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


洱海轮廓


楪榆长印


石寨山贮贝器上的昆明人


洱海


南诏中兴二年图传西洱河图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Copyright 202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滇ICP备19004953号-2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578号

友情链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