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外出旅游观光时,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石雕,这些石雕多数是我们珍贵的石质文物。石质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考古学的重要资料,也是国家的珍贵财富和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石质文物由于以碳酸盐或硅酸盐为主要组成以及其疏松多孔的结构特点,所以易受到来自环境中水、盐、风等作用的不利影响。加之历经常年累月的风雨侵蚀和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酸雨的破坏日趋严重等因素,面临逐渐消亡的危险。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文物工作者也开始对这些文物进行保护。
普洱市宁洱县有一对红砂石狮子,经过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基本保存完好,1982年被迁到文昌宫门楼前安座保存。该石狮子造型古朴,仪态雄壮。2016年9月30日,经云南省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鉴定,定为三级文物。2019年5月16日,在这里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石狮子受到撞击,宁洱县文物管理部门委托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修复。
含水率检测
石狮子使用水泥修补部位
工作人员首先进行了现场勘察,勘察时发现左侧石狮子受到机动车撞击发生倾倒,脖颈处断裂,同时发现石狮子被红色油漆覆盖,经过询问相关文物管理人员,得知当地为了让石狮子看起来更加华丽,使用水泥对石狮子进行修补,并涂刷了两层红色油漆。现场勘察收集了现场照片和文物的尺寸重量等数据,并对损害程度进行评估,发现除了人为破坏,这对石狮子的损害还有三大因素:自然风化、水的破坏作用和环境污染的损害。石狮子的保存环境为半室内保存,针对这一对石狮子而言,主要的损害因素为太阳辐射和水的破坏作用,修复完毕后应置于室内保存。
现场勘察后,工作人员编制了石狮子的保护方案,经专家评审,文保人员按照保护方案开始购置材料工具等准备实施保护。2019年7月初,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开始保护工作,一般石质文物的修复步骤为:地基处理、扶正稳固;断裂、残缺部位的黏结,稳定性处理;表面附着物的清洗;表面渗透加固;裂缝部位灌浆、锚固;石刻的补配修复;表面封护。
石狮子修补水泥去除后
石狮子修补后
保护工作的第一步,工作人员使用小型起重机把石狮子整个吊起,使用人力校正位置,置安于原始位置。这样石狮子就归位了,方便后续的处理。最麻烦的一步是脱漆,在考古所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验了多种脱漆方式,最后确定了液态脱漆剂和固态脱漆剂交替包敷脱漆的方式,完美的解决了脱漆问题,最终98%的油漆被脱除干净,恢复了红砂石的原始风貌。针对石材上残留的脱漆剂,采用纯净水清洗和酒精的多次清洗的方法,将脱漆剂清除干净。脱漆之后,在石狮子脖颈断裂处制作了三个卯接点,并使用环氧树脂进行了断口填充加固。
进行包覆脱漆
石狮子脱漆后
接着进行修补水泥的去除。为何不能用水泥补石质文物呢?水泥和红砂石有不同的热膨胀系数及其他理化参数,对石质文物危害较大,时间久了,水泥会加快石质文物的风化脱落。工作人员使用物理方式清除了大多数修补的水泥。水泥去除后暴露出了石狮子的风化部位,间接证明了水泥加剧了石质的风化,工作人员使用石材渗透加固剂对这一部位进行了加固。
一般石质文物都不允许补配,石质文物有结构性损毁的风险才需要补配。考虑到这对石狮子直接放置在公共场所进行展示,采取了补配后修补部位和整个文物协调一致的方式,对修补水泥去除的部位进行了清理,对风化的局部区域进行加固,对需要进行补配的局部区间谨慎的进行了补配。在补配前做了修补材料强度试验,选择了适当的修补材料。
修补材料以原材料为主,工作人员驱车10公里,寻找到了和石狮子相同材质和颜色的红砂石,并进行了机械研磨处理。修补材料使用红砂石粉和加了水硬石灰的红色石粉,再配以适当比例的加固剂制成,修补后颜色基本和原红砂石一致,在表面工作人员又进行了随色处理,基本满足了群众对于石狮子完整性的要求。
经过半个多月的保护修复工作,这一对明代石狮子终于“返朴归真”,以本来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眼前。
修补材料配制实验
实验室脱漆实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