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村遗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古城村,是云南高原湖滨型贝丘遗址的典型代表,也是开展云南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研究,探索滇文化起源及相关问题最重要的聚落遗址之一。2020年和202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我所对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揭露出保存完整的椭圆形环壕聚落结构,揭示了遗址聚落布局、功能和性质的动态变化过程,展现了高原湖滨贝丘人群主动适应滨水环境的生存智慧和因地制宜、因势而建的聚落规划营建理念,为系统开展云南贝丘遗址的聚落考古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通过前两次发掘,我们对古城村遗址的年代、宏观聚落形态及布局、遗址功能和性质的阶段性变化、人地关系等问题有了框架性的认识,在深入整理发掘资料的过程中也发现土坑墓和瓮棺葬存在年代早晚的不同、遗址北部聚落布局不清楚、遗址的完整年代框架仍存在缺环等诸多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2023年7月至12月,古城村遗址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400平方米。
历年发掘区位置示意图
发掘分两个区域进行,一个在遗址东北部,布设10米×10米正南北向探方3个,解决台地、壕沟、护坡三个结构的准确位置、形制、堆积特征、早晚关系、与南部环壕结构的异同等问题。另一个在遗址地势最高的中部偏西区域,布设2.5米×40米正南北向探沟一条,以了解遗址原始地貌及地层连续叠压关系,为年代学研究采集系统测年样品,解决年代缺环问题。
探沟西壁局部地层剖面
本年度发掘深度1~4米不等,划分出19个文化层,清理壕沟、护坡、房址、土坑墓、瓮棺葬、灰坑、螺壳坑、灰烬、活动面、沟等遗迹221处。出土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编号标本498件。采集浮选、湿筛、植硅体、土壤微形态、残留物分析等检测样品3000余份。在发掘中选择了两处关键位置对商周时期地层进行了柱状采样,采样厚度近4米,为细化遗址年代分期、探讨贝丘形成速率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样品。
对遗址东北部环壕结构的解剖是本次发掘工作的重点,东北部环壕结构与南部相同,台地边缘是壕沟,壕沟外侧是护坡。台地边缘较高,堆积为深褐色沙质粘土,相对纯净且致密。壕沟揭露长度5.4米,平面东西向呈长条形,剖面呈倒梯形,口部边缘明显。沟口长5.4米,宽3.4米,沟底长5.2米,宽3.2米,深1.1米。沟内堆积呈坡状,以完整中型螺壳为主,上部碎螺壳较少,混杂少量褐色沙质粘土,疏松,近底部碎螺壳较多,杂红褐色粘土,致密。出土骨器、石器、陶器、青铜器等遗物。
柱状采样
护坡紧邻壕沟北侧,为东西向条状土埂,剖面呈半椭圆形。揭露部分东西长5.9米,南北宽5.4米,高1.45米。堆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夹杂碎螺壳的灰黑色粘土,含少量中型完整螺壳及石块,下层为纯净的灰褐色沙质粘土,较致密。东北部护坡以纯净沙质粘土为材料,经过夯打,结构更加致密坚固,与南部护坡主要采用淤泥和碎螺壳堆筑的情况略有不同。出土遗物除石器、陶器、青铜器外还有少量骨骼、木头、砂岩块等。
其他重要遗迹有房址、土坑墓、瓮棺葬、沟、灰坑等。房址清理了8座,形制全为半地穴式,平面呈圆角方形,面积6~9平方米不等,深0.4~0.6米。部分房址在房内底部居住面或紧邻的室外活动面发现规整柱洞或用火遗迹。房内堆积皆分层,有废弃堆积和使用堆积两种,废弃堆积以F26为代表,全为完整灰白色中型螺壳,较疏松,废弃堆积下出露平整坚硬的居住面。使用堆积即房屋在使用时的居住面,能分出数层,大部分居住面表面都发现有灰烬堆。清理的8座房址中未发现明确的门道。在房址周围发现开口同层下的土坑墓,相互间有打破关系。
土坑墓清理了17座,全为小型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大部分为南北方向。墓室长1.3~3.5米,宽0.4~1米,深0.2~1.2米。填土多为灰褐色或红褐色沙质粘土,夹杂少量碎石、碳屑及陶片。少数墓葬在墓室东西两侧有生土二层台,未发现葬具。90%的墓葬出土人骨,绝大部分为成年个体,骨骼保存情况良好,二次葬居多,一次葬中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随葬品种类多但数量较少,有陶罐、铜斧、铜刻刀、玉玦及少量骨器和石器。从开口层位看墓葬可分为早晚两期。瓮棺葬清理了4座,形制全为圆形竖穴土坑,从开口层位看4座瓮棺年代有早晚之别,有两座分布在24号房址附近,与房址同时。瓮棺葬具的陶质、陶色及器形特征等与前两次发掘近似,基本是侈口束颈圆鼓腹圜底陶釜,有两座瓮棺的葬具器底有黑色烟炱。3座瓮棺人骨保存良好,未见随葬品。
35号瓮棺埋葬的未成年个体
本年度的发掘工作达到了预期目标。弄清了遗址东北部环壕结构的位置、形制及堆积特征,确认遗址北部也分布有居住区,深化了对环壕聚落形态及宏观布局的认识。通过两个柱状采样补充完善了测年序列,为研究遗址贝丘堆积形成速率及其与环境、人的行为的关系等问题奠定了基础。本次发掘在土坑墓随葬品中发现了新的器物组合,找到了土坑墓和瓮棺葬年代有早晚之别的明确证据。依据这些新情况,结合发掘资料的系统梳理,可以理清土坑墓、瓮棺葬、房址、环壕结构等关键遗迹的早晚及共存关系,复原聚落不同发展阶段的宏微观结构布局及聚落性质的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