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宗大园子墓地
发布时间:2016-03-02     阅读数:11831次    来源: 2015年
分享:

大园子墓地位于曲靖市师宗县漾月街道新村社区,是师宗境内发现的第一处青铜时代的墓葬遗存。墓地与村庄相连,地势较高,其上覆盖茂密林木,并分布有一些近现代墓葬,当地村民俗称为“杨家大园”或“大园子”。鉴于墓地遭到疯狂盗掘和严重破坏,保护形势异常严峻,2015年9月至12月,我所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曲靖市文物管理所、师宗县文物管理所对大园子墓地进行发掘,目的是确认墓地的大致年代和性质,了解其文化面貌、保存状况及分布范围,进而为墓地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与学术支持,同时以此推进相关学术研究。发掘工作中大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注重对出土文物的保护性处理,强化各种标本采集及多学科合作研究。

大园子墓地地处师宗盆地南部一处缓丘的边缘,北侧地势低洼,现有湿地分布。湿地附近有子午河向北流入九龙江,属南盘江水系。墓地外形呈近椭圆形的土堆状,东西长约100米,南北约50米,现最高处距生土面约5米。由于过去村民经常在此取土,墓地东南部已基本不存,其余部分则因近些年来盗墓活动猖獗,破坏亦较严重。此次发掘区位于墓地东部,发掘前地表呈南高北低的斜坡状,共揭露面积约135平方米,发掘深度4.5米,发现并清理墓葬160余座,出土青铜器等随葬品260余件(组)。

大园子墓地结构独特,是由人工熟土不断堆筑而成的大型土堆状墓葬遗存。土堆内地层破碎,堆积杂乱,与曲靖八塔台等墓地有一定的区别。堆内上下均埋有墓葬,其中底部墓葬数量较多,超过发掘总数的一半,且多开口于生土面上。从发掘情况看,墓葬分层不明显,但部分相邻墓葬之间可看出有一定的平面布局关系。发掘的墓葬均竖穴土坑墓,大多为西北—东南向,极少数呈西南—东北向。上部墓葬分布较为稀疏,很少有打破关系;底部墓葬分布密集,叠压和打破关系非常复杂。墓葬平面多呈长方形,少数略呈梯形或长条状,发掘中未见封土痕迹。此次发掘没有发现大型墓葬,所清理的墓葬规模一般较小,墓坑长多在2米左右或2米以内,宽不到1米。部分墓葬中见有板灰痕迹,推测与木质葬具有关。人骨保存较差,仅在一些墓葬中发现少量肢骨和牙齿,葬式大多不明。从随葬品尤其是耳玦、手镯等遗物的位置看,被葬者头端一般朝向东南。随葬品以铜器为主,另有玉石器以及少量木器和陶器,器类多见兵器、工具和装饰品。各层墓葬出土的随葬品风格大体相近,但组合及器形亦有一定差异。各墓所出随葬品的数量多寡不一,多的10余件,少的仅一两件,另外还有少部分墓葬未出随葬品。兵器和工具多摆放于被葬者头顶或头部位置,也有的置于腰部或腹部附近,装饰品多位于生前佩戴位置。

铜器均属青铜制品,有剑、戈、矛、锛、锄、削刀、镯、扣饰、铃、发簪、泡饰、珠子及夹状片饰等。剑大多为一字格剑,个别为镂空扁圆茎剑,一般沿剑身中线施对称草叶状钩连纹。戈均为无胡戈,内部和援后部多施牵手人物图案或钩连涡纹。矛长短不一,其中有部分曲刃矛形制颇有特点。削刀多单面范铸造,个别柄部为镂空扁圆茎状。锄均宽叶形,竖銎。镯往往多件甚至数十件成组出土,大部分都为条形环状,也有扁宽状的,后者外壁多镶嵌孔雀石或绿松石片。扣饰大多圆形,一种正面内凹,常镶嵌孔雀石片;另一种正面外凸,上施各种纹饰,个别呈立体的动物面具状。另有少量长方形和牛头形扣饰,其中一件长方形扣饰周围饰动物雕像,为11只猴子首尾相连造型。玉石器主要是透闪石玉和玛瑙等制成的装饰品,有玦、镯、扣、坠、管饰、珠子等。木器较少,有镯和珠子等。木镯多已碳化,有的外壁尚可见纹饰。木珠有10余枚,出土时还散发香味。陶器仅见少量纺轮。

从墓葬文化特征尤其是出土的器物看,大园子墓地具有鲜明的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夷”的风格。由于此次发掘未发现铁器、五铢钱等汉式器物,初步推测所清理墓葬的年代可能主要在战国时期,下限为西汉前期,即汉武帝开西南夷之前。当然,墓葬具体年代需在发掘资料系统整理以及碳十四测年之后再做进一步分析。此外,就整个墓地而言,其年代还有待今后更多的考古发掘来研究和确认。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大园子墓地在文化面貌上与滇池地区的滇文化、曲靖盆地的八塔台文化以及泸西石洞村和大逸圃等墓地均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总体而言,该墓地堆积和埋葬方式独特,出土器物也具有较浓厚的地方特色。因此就性质而言,可判断大园子墓地是西南夷中某一古国或部族的公共墓地。《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载:“至(西汉)成帝河平中,夜郎王兴与鉤町王禹、漏卧侯俞更举兵相攻。”这一事件在《华阳国志·南中志》亦有记载。一般认为,夜郎在贵州西部,鉤町的活动中心则在今广西西林和云南广南一带,那么漏卧大致应在云南东部邻近贵州、广西的这一区域内。按历史地理学界的研究意见,西汉时的漏卧县位于今云南罗平一带,另外今泸西附近设有漏江县。师宗正处在罗平、泸西之间,故大园子墓地或为探寻历史上的漏卧古国提供线索。

作为师宗有史以来第一次科学的考古发掘,大园子墓地的发掘填补了西南夷考古的一个地域空白,对研究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特别是滇东黔西一带土著青铜文化的谱系及族群构成和分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另外,此次发掘对师宗县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建设以及地方史研究等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发掘表明,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师宗地区就有古国或古部族分布于此,因此此次发掘可将师宗的人类历史向前推进约1000年(师宗、罗平一带可考的历史目前能追溯至7世纪即唐朝或南诏时期)。

此次发掘正式确认了大园子墓地为一处战国秦汉时期的古墓葬遗存,并对其文化面貌和特征等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就为墓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同时为下一步的考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墓地远景


发掘现场


18号墓葬


铜剑


铜戈


铜矛


铜削刀


铜锄


铜镯


铜扣饰之一


铜扣饰之二


铜扣饰之三


玉石器


木镯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Copyright 202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滇ICP备19004953号-2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578号

友情链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