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市石榴坝墓地
发布时间:2012-02-15     阅读数:11336次    来源:原创
分享:

石榴坝墓地位于个旧市倘甸石榴坝村西北约2公里处,现王国饮料公司厂区范围内的一座土质山包上。该墓地于1987年发现。当时在修建苎麻厂的施工中发现青铜器,后当地文物工作人员将此情况上报到云南省博物馆。随即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派出专业人员调查落实,确认此处为一青铜时代的墓地,并于当年组织了一次小规模的发掘。1987年的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发掘区在山包北坡坡脚,地势较低,共发现青铜时代的墓葬24座,出土器物100余件。

2012年3月24日至4月25日,我所主持对石榴坝墓地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此次勘探发掘工作采取探方和探沟结合的方式进行,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

通过本次勘探和发掘,我们认识到探方区所在的的山包是一个面积很大的青铜时代中前期墓地,面积上万平方米,并且区域内还分布了大量汉代火葬墓和明清时期的晚期墓葬。“二坟包”的两条探沟内发现的全为明清时期的晚期墓葬,没有发现早期墓葬,但是据附近村民讲该区域常常挖出青铜器。探方区内发现墓葬83座,出土文物120余件,种类有青铜器、铁器、银器、陶器、瓷器、玉石器。

这批墓葬形制多样,时代跨度长,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可以分为:青铜时代的竖穴土坑墓,共40座;汉代的火葬墓,共17座;明代火葬墓,共2座;明代竖穴土坑墓,共12座;清代的竖穴土坑墓,共12座。其中,青铜时代的竖穴土坑墓是这次发掘的主体,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另有青铜器和玉石器。陶器均为夹砂灰褐陶,火候低、陶质差、保存情况很不好,器型以折腹陶釜为,另有圆腹圈足罐、圆腹罐等。青铜器数量少,主要为武器和生产工具,不见容器或炊器类。武器均为铜戈;生产工具以刻刀为主,另有铜锛等。玉石器主要为镯、玦等装饰品,另有砺石、石锛、石刻刀等。这批墓葬出土的随葬器物在器物形态上显示出较早的特征,部分墓葬可能早到春秋时期,属于云南青铜时代发展的早期阶段,对于研究云贵高原的青铜时代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汉代的火葬墓多为袋状坑,填土颜色偏深,夹杂炭屑,坑内通常出土汉代的夹砂陶器和硬灰陶以及铁器、兽骨等。根据史料记载,氐羌民族在早期就施行火葬,所以目前为止发现的汉代火葬墓多是氐羌民族的遗留。明代火葬墓仅发现两座,填土呈灰黑色其内有烧骨,两个火葬墓均以一件青花玉壶春瓶和一件青花碗陪葬。明代竖穴土坑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带头龛或壁龛的竖穴土坑墓,另外一种是用石灰砂浆(三合土)浇灌的竖穴土坑墓。前者每个墓都随葬一件青花玉壶春瓶,并伴以几个瓷碗、瓷杯等,实际上就是随葬了一套酒具。后者鲜有随葬品,多是墓主随身佩戴的一些饰品。清代的竖穴土坑墓,多发现有枕瓦和枕砖,并常随葬一两件风水罐,并发现有墓主随身佩戴的饰品,可能是属于清前期。

通过发掘发现青铜时代晚期到汉代时,本区域有了氐羌民族活动的踪迹,墓地发现的汉代火葬就这个人群集团留下的遗存。另外,倘甸这个地名也来自于氐羌民族的语言。“甸”是氐羌民族对坝子、平地的称呼。云南凡是叫什么什么甸的地方,都有早期氐羌民族活动的踪迹。同时,墓地试掘时还发现有一定数量的汉砖,于此可以推断墓地或墓地附近应该还有汉式墓葬分布。明代时,因为明王朝对云南的经略,大量汉人涌入境内,来自他地的窑工带来了青花制瓷工艺,于是云南本地的青花制造得以出现和发展,并成为了中国瓷器史浓重的一笔。这在该墓地很清晰的反映了出来。汉人的大量进入也带来汉人的葬俗,但是云南至南诏以来带佛教色彩的火葬墓并没有消失,当地的土著居民还是延续了这一葬俗。这也就说明了墓地为什么会同时出明代竖穴土坑墓和火葬墓。清代墓葬在该墓地也有发现,更加证明了该墓的时代跨度长。

此次勘探与发掘,虽然已经解决了不少历史问题,但是又有很多的新问题露出头角,比如不同阶段遗存反映的不同人群以及文化之间是如何衔接的,另外还有种种。由于发掘面积有限,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该墓地的墓葬分部规律,该墓地到底有没有大型墓葬,有,分布在哪里?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待将来各方面条件具备时,再次进行更大规模的发掘和更加深入的研究。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Copyright 202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滇ICP备19004953号-2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578号

友情链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