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小麦炭化实验及其在植物考古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5-11-16     阅读数:5091次    来源: 考古
分享:

《普通小麦炭化实验及其在植物考古学中的运用》作者:王祁、宫玮、蒋志龙、郭俊峰。该文发表在《东方考古》第11集上。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编,科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12月出版。

文章介绍了在学山遗址早期(属于青铜时代,其文化属性和时代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灰坑和房屋中发现了小麦遗存,而且颗粒大小不均匀。我们将浮选的这些小麦遗存送山东大学植物考古实验室进行分析、研究。

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小麦麦粒大小不同,而且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不同考古学文化中都发现存在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

通过对现代小麦的炭化实验,并与学山等遗址中出土的小麦比对,发现炭化环境是造成小麦粒形差异现象出现的重要因素。通过实验发现:保存良好的小麦遗存其炭化温度大致在250℃左右,而保存状况很差的小麦遗存其炭化温度大约在300℃。炭化温度越高,小麦的粒形保存就愈不完整,炭化温度的高低可能是形成古代小麦粒形大小差异的原因之一。当然,造成小麦颗粒大小的原因很多,本文只是探讨了其中的一种可能。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Copyright 202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滇ICP备19004953号-2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578号

友情链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