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故地——昌宁县采集的青铜遗物(5月)
发布时间:2022-05-25     阅读数:7000次    来源:原创
分享:

                                                                                                                  胡长城

       昌宁县,地处滇西南,行政区划隶属于保山市,位于横断山脉滇西纵谷南端。境内河流右甸河、枯柯河等所有水系,归属于两条重要的国际河流——澜沧江和怒江。昌宁县境面积不大,但地跨两条国际河流,居住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的先民在此创造出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近些年来,本人一直在昌宁开展相关的考古工作,收集到了很多的相关资料。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中叶至今,全县境内在多个乡镇的二十余处地点零散出土了近百件青铜器,器类包括生产工具、兵器、生活用具和乐器。这批青铜器造型奇特,形制怪异,但因其不是出自正式的考古发掘,研究者们对其性质的认识莫衷一是。本文拟选择多个具体出土点介绍昌宁县境内近几十年来出土的典型青铜遗物,使世人能更深入的了解昌宁在滇西青铜文化研究方面的重要价值。
       1、八甲大山青铜点
       位于田园镇右甸坝中部的八甲大山,距县城2公里,海拔2442米。1976年在达丙乡八甲大山水冲坑出土三件靴型铜钺。由于属于征集,当时未作地层记录。
       铜钺3件。椭圆銎,銎面饰平行线纹,月牙形刃面。长20~23.5、刃宽11.5~23、銎径2.1~6.8厘米。三件均系夹砂紫铜质,体形较大;冶炼技术较差,面部有许多砂眼;无几何纹饰图案,柄部两边各有一对称乳孔,刃部前后稍有残缺。
       2、长洼子青铜点
       位于田园镇上龙潭,海拔2442米。1986年7月昌宁县达丙镇上龙潭社社员段如凯,在龙潭山长洼子水沟头挖沟时掘出铜钺一件。
       铜钺1件。椭圆銎,靴型,长27.5、刃宽23.5厘米,銎口长7、宽2.3厘米,重750克,銎口下铸一对称同心圆圈纹。
       3、九甲村青铜点
       位于田园镇达丙九甲村,海拔2442米。1973年8月,达丙九甲村社员在北山坡顶,掘出铜鼓一具。
       铜鼓1件。高39.8厘米,足径53.7厘米,壁厚0.25厘米,有纹饰,器身瘦长,形似圆饼。年代为春秋中期至战国前期。
       4、烂坝寨青铜点
       位于田园镇右甸右义办事处烂坝寨,海拔1675米。1988年8月昌宁县城关镇右义办事处烂坝寨合作社青年农民字如忠在韩家烂坝山坡开挖茶地时,于地表下70厘米深的红壤土出土一件铜编钟。
       编钟1件。通高37.5厘米,重3000克。椭圆形钟口,长19、宽10.5厘米钮呈半椭圆状,高6、径宽2.25厘米,钮正中下方、两侧腰中部及两钟面上部均有对称的散音孔,钟两面有对称的双蛇螺旋纹,中部以绳纹框界,中为首尾相接的横排三浮雕牛纹,双蛇纹络精细,线条流畅、牛的体态雅拙,憨厚可爱。其年代应属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的文化遗物。
       5、天生桥青铜点
       位于田园镇右甸右文办事处大理寨天生桥,海拔1670米。1988年9月24日河尾村社员在大理寨天生桥山开挖茶地时于地表下90厘米处挖出铜鼓一具,出土时倒置,无共存物。
       铜鼓1件。通高37、面径34、胴径42、腰径31、足径47、壁厚0.2厘米,鼓面中央有一凸起圆饼的太阳纹光体,鼓面四边有4组立体雕饰物完整的一组为猎犬搏鹿形象,残缺的三组中有两组拟猎人引弩跪射,一组拟搂鼓助威者,胴腰间有扁平条耳两对,腰部被6对双纵线和两道合范划分为8格,双纵线下端为向外卷曲的云纹,足部内沿有折边。属万家坝型。
       6、三甲村青铜点
       位于田园镇中部达丙乡中三甲村西南卡巴洼小山北坡,海拔1660米。1986年9月农民平整茶地时掘出于地表下70厘米深处,出土铜盒(箭菔)两件,铜钺三件。出土时器物呈北南向置放,盒北钺南,相距15厘米;两盒上下叠置,盖北身南,套口脱离。出土铜盒(箭菔)和铜钺数件。
        铜盒2件,盒盖都为马鞍形,盒身为等腰梯形。铜盒通高35~36.5、中高29~31.5、底宽26.5~27.5、内径4厘米,盒口(腰部)宽19.5、内径5.5、底宽23.5、内径3.5厘米。距盒身口部两侧对称的焊接着环,并通体饰有规则的模线与圆圈。在盒盖与盒身同面的中线上对称焊接有同一大小的环。盒盖顶部与盒身底部饰有对称的同心圆纹,而盒盖部与盒身顶部则饰由线条组成的菱形几何图纹。
        铜钺3件。新月形刃铜钺1件,两月牙弯为钩状。通高22、刃宽19厘米,椭圆形銎,长11.5、内径7.6厘米,束腰。饰方格几何纹及圆圈纹,其一圆圈内“十”字符号。刃部有缺口拟使用残痕。不对称刃铜钺1件,其一角收为尖状,一角收为平口状,通高21、刃宽12厘米,椭圆形銎,长11.5、内径1.7厘米,束腰。饰麦芒纹,有明显使用残痕。圆形刃铜钺1件,通高21、刃宽12厘米,椭圆形銎,长11.5、内径1.7厘米,束腰。饰条纹,菱形纹及三排对称的圆圈纹。时代为春秋至战国时代的遗物。
        7、平加洼子青铜点
       位于柯街镇柯街村委会丫口田村民小组东北部的三丘田头,海拔1113米。2005年当地村民到地里种玉米,挖到一件青铜器物,现在该青铜器物已经遗失。根据当事人描述,推测此青铜器物大致为一把青铜弯刀。普查队员到实地勘查,在山地边缘的剖面未发现文化层堆积。出土器物遗失。
       8、打卦坟山青铜点
       位于漭水镇漭水村打卦坟山,海拔1755米。1993年漭水镇漭水村大门队社员禹志朝、王德胜、翁维正等七人在打坟山开挖茶地时,于地表一米深处的浅黄色土壤中掘出了四件编钟。
       编钟4件。通高33~45厘米,重1.95~5.02公斤。椭圆形钟口,长14.7~19.7、宽8.2~14厘米,钮呈半圆状,高6.5~8.2、宽2.5~2.9厘米,口径边沿有一道宽2.4~3厘米的平行斜线纹。一件素面,另几件饰螺旋卷云纹连接组成图案、回纹,其中一件钟面为二虎对峙腾飞向上图案和二虎对峙争牛腾飞升空图案,二虎利爪相交于一牛头之上。
       9、松树桥洼青铜点
       位于漭水镇松树桥村后洼地,海拔1695米。1981年冬,漭水乡松树桥洼社员穆家富在挖房子地基时掘出铜斧一件。
       束腰长脖肩铜斧,重380克,长10.8、刃宽6.3厘米,銎口长6.7、宽2.8厘米,椭圆銎口,弧刃弧肩,一面銎口下部一对称圆圈纹,一面为直线勾纹。
       10、阿吾寨青铜点
       位于大田坝乡大田坝村阿吾寨,海拔1510米。1983年12月,大田坝乡文化站工作人员潘学明到阿吾寨调查文物情况时征集出土铜斧一件。
       铜斧1件。重430克,长12、刃宽8.5厘米,銎口长5.1、宽3.4厘米,椭圆銎口,弧刃直肩,銎口下部一对称圆圈纹。
       昌宁采集的青铜遗物都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和时间,但都出自工农业生产和基建过程,迄未正式发掘,每件器物的埋藏情况、文化内涵不清。由于以往昌宁青铜器出土零星,外界不甚了解此区全面情况,研究者们在依文化特征、地域分布和古代民族等分析云南青铜文化类型时,将昌宁的青铜器归入了“洱海区域类型”、“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上游类型”和以达丙器物为主要代表的“澜沧江中下游类型”等,推断其族属多为“昆明夷”。直到2012年,本人有幸参加了昌宁境内一处因砖厂取土而暴露的墓地——大甸山墓地的考古发掘。墓地发现了一种云南地区首次发现的埋葬形制——斜坡土洞葬,其出土的随葬品与昌宁境内零星出土的器物器型完全一样。我们结合史料和大甸山墓地出土器物的研究,认为其是西南夷之“哀牢夷”的遗存。大甸山墓地的发现、发掘和研究,拉开了哀牢国的面纱。因而,昌宁境内先前多处零星出土的青铜器也应该是“哀牢夷”的遗存无疑。但经过实地走访调查和地形判断,多处青铜器采集点地势陡峭、地方狭小,不具备墓葬分布的可能。结合地势和出土状态,推断这批青铜器属于窖藏或祭祀坑遗存的器物概率较大些,当然也不排除从地势高处冲刷下来的二次堆积可能。
       昌宁几十年来,众多地点陆续出土青铜器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云南澜沧江以西地区汉代以前的历史,史籍记载阙如,昌宁境内发现的青铜器为研究这一区域春秋至东汉初期的历史特别是哀牢国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并为云南青铜文化特别是青铜时代的哀牢夷的研究开拓了新的境界,提出了新的课题。


                                                                                                    昌宁县采集青铜器 图一


                                                                                                  昌宁县采集青铜器 图二


                                                                                                                   铜钟


                                                                                                                  铜鼓


                                                                                                               铜钺之一


                                                                                                              铜钺之二


                                                                                                                  铜弯刀


                                                                                                                铜剑之一


                                                                                                               铜剑之二


                                                                                                                 铜矛


                                                                                                                  铜盒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Copyright 202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滇ICP备19004953号-2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578号

友情链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