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打制石器——什么是石片(4月)
发布时间:2022-05-25     阅读数:9032次    来源:原创
分享:

                                                                                                                阮齐军

       在日常生活中,形状呈片状的石头我们经常称之为“石片”,而在打制石器中,“石片”则是一个重要的石制品类型,具有其特殊的涵义。在旧石器时代考古中,“石片(flake)”通常是指古人类从石核上剥取下来的片状部分,这类片状制品由于常常拥有薄锐的边缘,古人类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作为片状毛坯进一步加工成各类工具。在很多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片中,我们都可以在它们的边缘上看到被古人类使用过的痕迹,通过微痕观察和科学分析,考古学家还可以推断出这些石片是如何被使用的(使用方式),甚至是用来加工什么东西的(加工对象)。以石片作为毛坯进一步加工成工具的现象在旧石器时代遗址中也非常常见,我们通常将这一类工具称之为“石片石器”,常见的工具类型包括有刮削器、锯齿刃器和凹缺器等。
       考古学意义上的“石片”通常都是片状的,但并非所有片状的石头都可称之为“石片”,石片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构成要素和特征。一件完整的石片通常具有三个面:第一个面是剥取石片之前分布在石核表面上的那个面,通常称之为“背面”;第二个面是和“背面”相对的,在剥片作用之后从石核体上分离出来形成的新面,即“破裂面”,通常也称之为“腹面”;第三个面是石核体上的剥片受力面(石核台面)在剥片作用下破裂之后残留在石片一端的小面,也称之为石片的“台面”。在石片的各个面上还分布有很多特征和痕迹:石片背面上通常分布有原来石核体上的自然石皮、节理面、完整和不完整片疤等;在石料质地细腻的条件下,石片腹面上通常分布有打击泡、半椎体、放射线、锥疤、同心波等特征;有的石片台面上除分布有原来石核台面上的自然石皮或不完整片疤之外,还分布有打击点或修理台面的痕迹。
       在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石片有多种分类方法,其中最常用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基于剥片技术或技法的分类,第二种是基于不同剥片阶段或环节的分类,第三种是基于整体尺寸或形态的分类。当然,在旧石器考古的研究实践中,针对不同的研究材料,各种分类方法的运用通常是综合和统一的,因为单一的分类方式往往难以概括和提炼出一个遗址出土石片的主要技术特点。
       根据剥片技术的不同,可以将石片分为锤击石片、砸击石片、碰砧石片、锐棱砸击石片和压制石片等等。根据剥片中所运用技法的差异,又会生产出一些新的独特的石片类型。例如,运用勒瓦娄哇技法可以生产出“勒瓦娄哇石片”和“勒瓦娄哇尖状器”,运用双阳面技法可以生产出“双阳面石片”[2],运用石叶技法可以生产出“石叶”和“细石叶”。所谓“勒瓦娄哇石片”是在勒瓦娄哇石核上剥取下来的尺寸较大,整体形态规整,边缘薄锐,背面片疤多呈向心方向分布的特殊石片。所谓“勒瓦娄哇尖状器”是从勒瓦娄哇石核上剥取下来的,形状呈三角形,远端部分尖锐,背面背脊呈“Y”型分布,可以直接使用其尖部的特殊石片。所谓“双阳面石片”是从厚石片上剥取下来的,边缘锋利的石片。所谓石叶是从石叶石核上剥取下来的,通体窄长,两侧平行,石片长度大于其宽度的两倍以上,整体形状近似长形树叶的特殊石片。所谓“细石叶”是从细石核上剥取下来的微小型石叶,一般需要运用压制法或间接打击法生产。
       基于石片剥片阶段和环节的分类以Nicholas Toth的分类体系较为常用,这种分类方法根据石片台面性质和背面性质的组合方式将石片划分为6种类型:Ⅰ型(自然台面-自然背面)、Ⅱ型(自然台面-部分自然和部分人工背面)、Ⅲ型(自然台面-人工背面)、Ⅳ型(人工台面-自然背面)、Ⅴ型(人工台面-部分自然和部分人工背面)、Ⅵ型(人工台面-人工背面)[7]。当然,这种石片的分类方法更多地适用于简单剥片技术生产出的石片,对于复杂剥片生产出来的诸如勒瓦娄哇石片、石叶和细石叶等就显得过于宏观而难以反映其独特的剥片组织策略。
       基于石片尺寸和形态的分类主要是石器研究者为了统计和分析的方便所做的分类,例如我们常常根据石片的尺寸将其分为大型石片、中型石片和小型石片。我们常常根据石片的整体形态将石片分为长石片、宽型石片、三角形石片等。
       在考古学研究中,对石片的分析通常需要基于大量的观察、测量和统计工作。石片台面观察和测量的要点主要集中于台面的性质、尺寸、形态、修理痕迹、石片角、背缘角和打击点的分布情况等方面。石片腹面观察和测量的要点主要在于腹面的形态,以及半椎体、打击泡、同心波、放射线、锥疤等特征的分布情况。石片背面观察和测量的要点主要集中于背面的性质、片疤数量、片疤方向、背脊形态等方面。石片侧缘和远端部分观察和测量的要点主要包括其形态和使用痕迹等方面。通过对一批石片标本上述信息的观察、 测量和统计,我们可以概括和提取出石片的剥片技术和技法、剥片流程、剥片组织策略、原料利用策略、功能等多方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的系统梳理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复原和分析古人类的剥片技术体系、资源利用策略和方式、人群和技术的交流等方方面面的重要内容,真正做到透物见人,通过石片这一窗口了解我们人类在早期阶段的历史和文化。

       [1]Inizan M.L., Michele R., Roche H. and Tixier J. Technology and terminology of knappedstone.CREP, Nanterre,1999.pp,33,66.
       [2] 王建、陶富海、王益人:《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调查发掘简报》,《文物季刊》,1994年第3期。
       [3] 曹泽田:《贵州水城硝灰洞旧石器文化遗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8年第1期。
       [4]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鹤庆龙潭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南方文物》2020年第1期。
       [5]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新疆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考古》2018年第7期。
       [6] 裴树文、陈福友:《水洞沟与“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化石》2013年第2期。
       [7]TothN. The Stone Technologies of Early Hominids at Koobi Fora, Kenya: AnExperimental Approach.Dissertation[D].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1982.


                                                              石片的生产方式和石片上各个面的分布情况(图右采自本文注释[1],有改绘)


                                                                        石片各个面上的要素和特征(图片采自本文注释[1],有改绘)


各类型石片:1.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砸击石片;2.硝灰洞遗址出土的锐棱砸击石片(图片采自注释[3]);3.龙潭遗址出土的双阳面石片(图片采自注释[4]);4.通天洞遗址出土的勒瓦娄哇石片(图片采自注释[5]);5.通天洞遗址出土的勒瓦娄哇尖状器(图片采自注释[5]);6.水洞沟第9地点出土的石叶(图片采自注释[6])


                                                                                Nicholas Toth的石片分类体系(图片采自注释[7])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Copyright 202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滇ICP备19004953号-2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578号

友情链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