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大熊猫: 共生相伴百万年(8月)
发布时间:2019-09-29     阅读数:7930次    来源: 往月发布
分享:


                                                                                                                                        吉学平


大熊猫是法国博物学家和神父皮埃尔·阿曼·戴维于1869年3月至5月期间在四川宝兴县穆坪考察时发现的,他将它的皮带回法国,给它起了一个正式的生物学拉丁文名称Ursus melanoleucus(意为“黑白相间的熊”)。1871年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爱德华兹重新研究了戴维神父的标本,发表了大熊猫至今沿用的科学名称Ailuropoda melanoleucus(意为“黑白相间的熊猫”)。大熊猫分类学上属于食肉目、熊猫科、大熊猫属。中国人对大熊猫的认识由来已久,历史文献《峨眉山志》称其为貔貅,《兽经》称其为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称其为貘等,只是没有给予现代生物学的正式学名。

大熊猫仅分布于我国四川、甘肃、陕西三省交界的青藏高原东部海拔1400米~3500米的山区,目前现存的野生大熊猫仅1000只左右。然而,化石记录显示,大熊猫曾经广泛分布于北至我国的周口店、南至华南大部以及越南、缅甸的东南亚地区。现生大熊猫为我国独有,其长相独特,憨态可掬,由于它的脸像猫,体似熊,外国人曾叫它“猫熊”。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和明星动物,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解冻,周恩来总理宣布赠送美国人民来自四川宝兴县的两只大熊猫,当年4月26日,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乘专机来到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受到8000人冒雨迎接的待遇,华盛顿动物园当月参观人数多达100余万人。1957年至1982年间,我国曾经向9个国家赠送过23只大熊猫, 1984年起,我国政府已经禁止将大熊猫作为“国礼”相送,改为“租借”的方式开展对外交流。由于野生大熊猫的平均寿命为20年,圈养大熊猫的平均寿命为30年,过去赠送出去不属于中国“国籍”的大熊猫目前只有墨西哥的两只。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家邱占祥和祁国琴在对禄丰古猿的伴生动物进行研究时,发现了一种介于祖熊和熊猫之间的化石,将其命名为禄丰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祖熊是禄丰始熊猫的祖先,据分子生物学家研究,禄丰始熊猫在距今1200万年~800万年间的某一时段从祖熊分离出来。禄丰始熊猫釉质褶皱已非常发育,与祖熊相比,可能食性的趋向性已经开始杂食化。禄丰始熊猫发现10年后,在元谋古猿发现地,古脊椎动物学家宗冠福又发现了元谋始熊猫。2009年以来,我们在昭通古猿化石地点动物化石标本的整理中,发现疑似大熊猫假拇指的线索,假拇指是腕骨特化形成的籽骨,起到抓握竹子的作用。始熊猫被认为是现生大熊猫最早的祖先,他们与古猿共生共存,生存年代在距今800万年~600万年之间。

经我国科学家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大熊猫家族谱系已经基本建立,分别是距今800万年~600万年的始熊猫,距今240万年~73万年的大熊猫小种,距今73万年~1万年的巴氏大熊猫和距今1万年以来的现生大熊猫。同欧亚大陆距今200多万年~600万年没有古猿或早期人类的化石记录一样,这一时期也还没有发现早期大熊猫的化石记录,这一问题将成为未来科学探险的着力点。早期的始熊猫只分布在云南,到了距今200万年前后,其后裔大熊猫小种已经分布于陕西、湖北、重庆、广西、贵州等地,大约距今73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以来,大熊猫巴氏亚种已经扩散到华北的部分地区,华南大部(包括海南岛)及东南亚的缅甸和越南等地。距今2万年左右的末次盛冰期以来,大熊猫的化石记录已大大减少。

早期的始熊猫与禄丰古猿共生,自距今200万年左右的更新世开始,已经习惯以素为食的大熊猫小种与有争议的早期人类巫山猿人(后来发表为神秘的猿,有学者认为其是禄丰古猿的后裔)、建始猿人、至今未发现过头骨化石的巨猿、蓝田猿人、郧西猿人共生;距今73万年以来巴氏大熊猫与北京猿人、和县猿人,与古老型智人马坝人、长阳人,与早期现代人柳江人、西畴人等共生,直到全新世早中期现生大熊猫退缩到浙江金华、云南保山和腾冲等华南的部分地区。最近魏辅文院士领衔的团队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对腾冲、保山两地全新世早中期的大熊猫亚化石开展食性研究,表明大熊猫专食竹子大约在距今5000年以后才发生,而古脊椎动物学家金昌柱在广西新发现的距今200万年的大熊猫小种化石表明,大熊猫已经开始特化为吃竹子的食性。欲解决这一争议,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长期从事大熊猫研究的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和古人类学家黄万波研究员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大熊猫的骨骼,从骨骼的直接痕迹分析发现,直立猿人阶段以来人类可能将大熊猫作为狩猎对象,长期充当其美味佳肴。汉代以来,大熊猫还有曾经作为贵族的宠物和随葬品的记录。看来人类与大熊猫的关系,曾经友好,也有过敌意。

大熊猫从祖先的食肉动物逐渐发展到特化的食竹子的动物,它的牙齿演化趋势最为明显,从釉质褶皱变复杂,到齿冠面积扩大,釉质褶皱演化为适应咀嚼竹子的颗粒状突起,成为生物适应性特化的一个典型案例。由于大约距今2万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大约距今8000年以来农业人群的扩张的双重作用,大熊猫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逐步减少,慢慢退缩到了今天的生存区域。大熊猫成为人们喜爱、同情而又竭尽全力保护的濒危物种。我国长期重视大熊猫的保护、饲养和繁殖的研究,期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一如既往的加大投入,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将逐步得到增加。


主要参考文献:

1、《大熊猫的起源》,黄万波,魏光飚编著,2010,科学出版社。

2、Han Han, Wei Wei,Yibo Hu,Yonggang Nie, Xueping Ji, Li Yan, Zejun Zhang, Xiaoxue Shi, Lifeng Zhu,Yunbing Luo, Weicai Chen, and Fuwen Wei, 2019, Diet Evolution and Habitat Contraction of Giant Pandas via Stable Isotope Analysis.Current Biology, 

https://doi.org/10.1016/j.cub.2018.12.051

3、《元谋古猿》,宗冠福,和志强主编,1997,云南科技出版社。


大熊猫母子(来自百度百科)


禄丰始熊猫牙齿化石


元谋始熊猫牙齿化石(引自宗冠福1997)


腾冲江东山发现的大熊猫骨架


腾冲江东山落水洞发现的大熊猫头骨


大熊猫及其祖先演化复原图(素材来自黄万波,魏光飚,2010)


下一篇:无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Copyright 202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滇ICP备19004953号-2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578号

友情链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