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胜堆子遗址
发布时间:2010-05-13     阅读数:11875次    来源:原创
分享:

堆子遗址位于丽江市永胜县涛源镇涛源村委会的堆子地,地处金沙江左岸的一片台地上。现为涛源中心小学和部分红星村所在地。

遗址于1973年首次发现,2010年4月至9月,为配合金沙江水利开发鲁地拉电站建设,我所联合丽江市博物院、永胜县文物管理所,对堆子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区主要在涛源中心小学校园内及周边比较开阔的区域,发掘面积11000平方米,发现房屋基址14座、灰坑30余座、墓葬140座,共出土陶、石、骨器等器物约1000件。

遗址地层堆积厚度在100厘米左右,分为4层。根据地层划分及类型学研究,初步把堆子遗址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第④层及④层包含物为代表。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纹饰多见细绳纹,少量素面、方格纹、附加堆纹等,器类主要有花边口沿器、侈口器、平底器等。石器以斧、锛、凿等为多,石锛多为尖顶,形制较小。骨器仅见有骨锥,表面磨制光滑。

第二阶段以早期竖穴土坑墓、房屋基址及其出土器物为代表。早期竖穴土坑墓平面形状均呈长方形,方向基本正南北,填土均呈黄褐色,较致密,夹杂有大量的红烧土颗粒,其中7座填土上部或中部有石板若干。随葬陶器组合为罐、壶、钵,还有随葬骨簪、骨戒指、骨耳饰等。房屋基址多为半地穴式,平面形状均为圆角方形,其中一座为干栏式,仅发现排列比较规律的柱洞。

第三阶段以③层内包含物为代表。出土遗物丰富,陶器多为素面夹砂灰陶,可辨器型有罐、盆、豆、纺轮等;石器数量较多,有斧、锛、凿、刀、针、箭镞、璧、环、镯、研磨器等;骨器有锥、饰件等;铜器有针、铜渣等;另外还有少量的牙饰件、贝饰件等。

第四阶段以石棺墓、石构墓、瓮棺墓、晚期土坑墓及其出土器物为代表。石棺墓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墓坑内以自然石板竖置围成长方形,石板与墓坑壁有一段距离,且有石块夹在中间起到支撑作用,上部不平整处用自然小石块堆砌,底部亦有若干厚度5厘米左右的石板铺垫,上部多有盖板,但大部分已被破坏。出土器物有陶罐、陶豆、铜手镯、铜铃、铁器、贝币、绿松石饰件等,其中陶罐以双耳或单耳罐居多。

石构墓按平面形状分为刀把形和长方形两种,多为用自然石块贴近墓坑壁堆砌而成。刀把形的墓室呈长方形,墓道开于墓室短边一侧,与墓室组合如菜刀状,墓道如刀把,故名。多为二次葬,仅见少量的头骨、肢骨、肋骨等,出土器物多为小型双耳陶罐和纺轮等;长方形的底部多有石板铺垫,上部应该有盖板,但已被破坏。出土器物多为双耳或单耳陶罐、陶纺轮,有的双耳陶罐的耳为双重耳。另外还出土有铜刀、铜矛、铜剑、铜箭镞、铜饰件、绿松石、贝币、骨饰件等。

瓮棺葬依摆放方式可分为单罐平放、单罐竖放、双罐竖放和双罐两口相套平放四种。单罐平放的瓮棺墓墓坑平面形状多呈近椭圆形,葬具为陶罐或双耳陶罐,有的罐口用石板遮挡。罐内见有小孩的骨骼;单罐竖放的瓮棺墓墓坑平面形状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葬具多为陶罐、陶釜等,罐口多有石板封盖,随葬品多为双耳陶罐;双罐竖放的瓮棺墓墓坑平面形状多呈椭圆形,葬具为陶罐,罐口多有石板封盖,随葬品多为双耳陶罐;罐两口相套平放的瓮棺墓分无随葬品和有随葬品两种,墓坑平面形状多呈椭圆形,葬具为大小2件陶罐,平放并两口相套,有的带双耳,随葬品多为陶罐或单耳陶罐。葬具陶罐内多见有小孩骨骼,并发现有铜手镯、绿松石饰件等。

晚期土坑墓平面形状呈长方形,方向与石棺墓、石构墓和瓮棺墓基本一致,呈东西向稍偏南,随葬品少或没有,仅见有陶罐、铜器和绿松石饰件等。

堆子遗址分布面积大、延续时间长、遗迹类型多样、出土遗物丰富,极大地丰富了金沙江中游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通过发掘,并将发现的遗迹和出土的遗物与周边遗址进行比较后可以判定,遗址的时间跨度约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青铜时代,不仅仅是居住址同时包含多种不同类型墓葬的墓地,遗迹和出土文物种类也极为丰富;遗址地层清晰,打破关系复杂,遗迹遗物的分期为金沙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两汉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演变建立了标尺;遗址发现墓葬数量多、种类多、随葬器物多,且墓葬里面大多保存有人骨,为金沙江中游史前时期葬式葬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罕见的人骨也是人种学、病理学研究的珍贵资料。

上一篇:无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Copyright 202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滇ICP备19004953号-2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578号

友情链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