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马佛洞地遗址
发布时间:2018-06-08     阅读数:7702次    来源:原创
分享:

佛洞地遗址位于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简乡勐简村委会大军赛村民小组的飞地燕子洞内。飞地周边为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军赛佤族拉祜族傈僳族德昂族民族乡军赛村委会食堂二组橡胶林所包围。燕子洞为二叠纪灰岩穿洞,坐落在南汀河断裂带西北盘边缘。南汀河属于怒江(出境为萨尔温江)一级支流,在缅甸汇入萨尔温江。是中国西南直达缅甸印度洋港口最直、最近的关键通道。该遗址离昆明580公里,离清水河口岸66公里。

2016年7月,临沧市文物管理所在进行公路考古调勘时发现该遗址,并命名为佛洞地遗址。经初步勘探,发现了较厚的灰烬堆积,并发现大量石制品、蚌壳、动物牙齿化石、陶片等遗物。

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临沧市文物管理所、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并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小强研究团队负责该遗址的古环境和植物遗存研究,对佛洞地遗址再次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勘探,并对遗址及其周边区域进行了测绘。在初步调勘中发现了早期人类的文化堆积和大量文化遗物和丰富遗迹,遗物的内容包括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陶片、骨制品、动植物化石、蚌壳、螺壳等,遗迹包括用火遗迹灰坑、烧结土层等。通过筛选和浮选和测年,还发现大量竹、木标本、炭化稻和植物种子、孢子孢粉和植硅石,识别出早晚两套文化遗物,一套属于为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类型,另一套属于耿马石佛洞遗址类型,因此初步认为该遗址是一处古人类居住和生活的重要遗址。

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2018年7月至10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脊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临沧市文物管理所、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镇康县文物管理所,分两次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区位于洞内第四台面到第五台面间,发掘面积20平方米,布正方向大探方1个(编号2017YGF T1、2018YGF T1,分别指两年度同一探方上下两部分发掘区域),按5米×4米的面积布设探方,以1米×1米分割小探方记录(中间不加隔梁)。在该洞大厅西侧建立总基点,以总基点为坐标原点,建立4个象限,分别为东北I、东南II、西南III和西北IV。2017YGF T1探方在第一象限(I),其西南角南距总基点13米,其所在亚区(小探方T1-1)西南角第一小探方国际编号为IT0101,往北和往东探方编号数据递增。测量定位用全站仪, 并进行外景航拍、发掘区域三维建模。在面积限制为20平方米的情况下最大限度解剖地层,此次发掘采用文化层结合水平层方法从新到老,逐层揭露,严格按照国家考古规范08标准对地层微环境、孢粉、浮选及各种科学检测手段及年代采样进行科学采集。

经发掘,探方堆积厚度为3.85—5.00米,区分出10个文化层包括34文化亚层、6个活动面一个巨型打破坑及几个小坑、6个灰堆。发掘过程全面运用考古工地管理数字平台、全站仪测绘、航拍、多种科技考古手段的实施和文物现场保护技术,通过系统的采样、全面筛选和浮选、土壤磁化率同步测量并绘制出4维图谱(磁化率是土壤在外磁场中受感应产生的磁化强度与矿物的磁学性质随着粒径、温度、纯度等的变化而改变,对于自然样品中的磁性矿物,它们的磁性与其物源及形成与保存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可以根据其特定的磁学性质来推断相应的地质与环境过程)、标本坐标数字记录、影像记录及探方三维建模记录等发掘方法,获编号标本已达2470件、浮选815编织袋(10号封口袋6818袋),干筛、重浮及轻浮所获取标本数十万件,探方三维建模56份和野外全景GIS三维建模2份,采集土壤磁化率数据近3万个、柱状系统连续采样(T1-1南侧东壁)430个,还采集了大量的测年样品、土壤微结构样品、沉积物土样品等。

出土的石制品中既包括锐棱砸击石锤、西维多利亚石核、大型石核工具陡刃砍砸器(基纳技术多重修理的巨厚石片或石核)、似勒瓦娄瓦石核和似勒瓦娄瓦石片、孔贝哇石核和石片、普通石核(单台面、双台面和多台面)、似盘状石核、柱状石核、倒锥状石核、西维多利亚石片、似勒瓦娄瓦石叶、非几何形细石器(拱状琢背细石叶、基巴拉尖状器、格拉维特细尖状器)和几何形细石器(如弓状琢背细石叶、直尖状器、双(或单)赫尔万新月状器、钝背石叶、琢背小刀、不等边型器、矩型器、斜尖状器)、锯齿刃器、石钻、砸击石核和石片等典型旧石器时代晚期产品及其原料、断块和碎屑,亦发现少量磨研器、磨制石器毛坯,局部磨光石器和骨器、石臼、磨盘等新石器时代产品,充分体现出广谱经济多种原始手工业的器物加工厂和生活区特征。本遗址出土“苏门达腊器”与非洲桑戈工业出土的基纳型单面环状石核一致,标志和平工业实质是这一复合工业的基纳技术修理的一种特化技能的体现,该遗址下部文化层为石核-石片工业,底部基本为石片工业。勒瓦娄瓦技术与孔贝哇技术的结合产生全新的前莫斯特技术及大量西维多利亚预制石核产生斜尖石片,与西南亚、西北欧、峙峪、扎赉诺尔有很多一致特征,预示着某批特殊现代人最后冰期最大值时期的全球迁徙事件,也同时证明,云南此时期并非“和平工业”的天下。

出土的动物种类初步鉴定达40多种,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有鱼类(鲤鱼、三角鲤、草鱼、四须鲃、鲫鱼的咽喉齿、鱼刺、鱼脊椎骨等)、两栖类(蛙类、蝾螈类等)、爬行类(龟鳖类、蜥蜴类、蛇类的脊椎、颌骨、牙、龟板等)、鸟类(骨骼多种)和哺乳类(以食草类和小哺乳为主:刺猬、鼩鼱、树鼩;蝙蝠;猕猴、长尾叶猴、豪猪、竹鼠、绒鼠、松鼠、鼯鼠、仓鼠、河狸、小家鼠、黑鼠、鼠科属种未定;大型猫科、狗、獾、猞猁;侏儒猪、鹿类和麂类、牛、山羊、羚羊等的碎骨角及牙),无脊椎动物的蚌(圆顶珠蚌等,发现珍珠)、蚬(河蚬)和螺(钉螺滇川亚种、中国圆田螺)及一些动物粪便。

植物遗存非常丰富,包括松属、牡竹属、山楝属、皂荚属、巨竹属、青钱柳、龙脑香属、青冈属、臭椿属、香椿属、朴属、胡桃属、合果含笑、桦属、木莲属、菠萝蜜属二十多种木炭;青冈属、栎属、刺葵属、朴属、胡桃属、樱属等、雀麦属、车前属、葡萄属等近二十种果实和种子。三七和野生稻也有出现。

年代第⑥层为3-4千年,第⑦-⑨层为1万1千年-1万8千年,第⑩层待测。上述为野外初步资料及器物整理结果,结论有待室内整理深入研究。

遗址所在洞穴航拍三维地形模型

发掘区正投影像

探方南壁系统采样

测土壤磁化率

浮选后晾干挑选浮选物

干筛剩下的装袋浮选

发掘场景

出土石制品

部分石制品

遗址出土的基纳技术修理的陡刃砍砸器和苏门答腊器与左边非洲桑戈后重工业的单背向扁平砾石石核一致

打制骨片

骨锥(间接骨锤)

羊角

长尾叶猴右下颌

鱼尾楔蚌


下一篇:无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Copyright 202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滇ICP备19004953号-2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578号

友情链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